《决策与判断》--社会心理学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

作者: loaf 分类: 阅读 发布时间: 2008-07-03 11:10

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普及性读物。作者为Scott Plous,对于作者我是一无所知,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也纯属偶然,其实我在下载时,根本不知道这本书是说什么的。
不过下载后,随便看看,到也有趣。有些内容原来就知道一些,有些则比较新鲜。
第一部分,谈认知与情境的关系,的确如他所说,不依赖于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。我们的认知、判断、行为都与情境息息相关。
1)选择性知觉,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预期会看到的。“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,而是先定义再看见。” “知觉的本质就具有选择性”,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和动机因素。“
2)认知不协调理论,说明人们是很容易被诱导的。
3)记忆是有偏差的,因为人的记忆不是重现而是重组。而且这种重组是通过相关信息相互作用而发生的。
4)情境效应。在不同的环境下,人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。这就是所谓错觉的形成。对于这种错觉,人们常常因为习惯而低估了。这是因为,人们日常的行为很少是经过仔细地理性分析的。
第二部分则比前面更加抽象一点,因为抽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,所以,按道理来说,它会避免错觉的形成。这一部分讨论的是
(1)人的决策与判断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措词。
(2)问题的措辞以哪些具体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回答。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,问题中,答案是非常容易受到提问方式、措辞的具体细节、甚至是语调等外在情况的暗示的。但是,回答与现实中的行为,又是有距离的,所以说,有时候,你以为成功地通过暗示给别人洗脑后,其实并没有改变对方的行为。当然,再考虑到前一部分谈到的认知与情境的关系,情况又复杂了,也就是说,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,通过单一的实验想得到一个结论,是不可能的。
第三部分谈到决策模型
1)期望效用理论,就是常常被谈到的”边际效应“理论。
2)书中有许多的实验来说明人们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不理性,但是,这些实验都有一个误区,就是实验对象其实在做决定时有许多都是通过直觉来做的,而这些直觉又如上所说,受到情境效应的影响。就是说,不能通过这些矛盾来认为某种理论的不适当,而只能说,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,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。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判断问题,按道理说,这种判断是被误导的结果,应该是不正确的,但事实上,这种用直觉来决定的结果,可能比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决策更有利一些。为什么呢?我想这涉及到两个方面,一是事物的发展是在人群中演化的,当情境影响人时,人也会影响情境甚至改变这些情境,另外,对于什么结果是”好“这一点来说,仍是通过人来判断的。
3)除了期望效用理论,还有许许多多的其它理论,这些理论的除了涉及到一些人们常见的错觉外,还与人性息息相关。这又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,对于许多的问题来说,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往往是相同的,比如在得到时习惯于规避风险,而在损失时又习惯于选择风险。这说明我们所说的情境中,不仅仅与社会环境、文化背景有关,也许还有一些更普遍一些的人类共性在其中。
第四部分是直觉与偏差 很多直觉上的偏差都与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关。人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,而且,人们常常不喜欢用脑。另外,人总是把概率向自己预期的方向调整。在判断一个事物之前,类似于上面谈到的记忆是相关联地重组,而不是重现,我们判断一个事物,也不是直接从这个事物自身的属性出发,而是先找一个标杆,然后用这个标杆来测量事物。这也是偏差之所以会有的一个来源。因为选择标杆的过程,本身会的误差,而且人们常常是随机地选择标杆。 了解这些偏差时,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,什么是错觉,而且要知道,什么情况下要按真实的情况来做判断,什么情况下要按错觉来做决策。 问题其实不在于是否有偏差,而是,在一个充满错觉与偏差的环境中,你的正确并不总是值得庆幸的事。
第五部分涉及到决策与判断中的社会性一面 一个有趣的结果:
从表现者来说,“社会易化”:观众能使得优秀者表现的更出众,而使得不足者表现的更差。
从观众来说,“社会性懈怠”:在群体中的表现比个体表现要懈怠很多。比如,在一群人中鼓掌的声音要小于一个人时鼓掌的声音。
人总有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自然倾向,如果不能客观判断,人们常常会通过他人来评判自己的观点。 群体性的决策未必比个体的决策更为客观,这不是群体性的问题,而是个体的决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决策,而是在潜意识里与社会互动后的结果。 而且,群体性的决策更容易走向极端化,这是因为风险共担导致的责任分散。
第六部分列出对决策者来说常见的几个陷阱
1) 过度自信
2) 自我实现的预言
3) 行为陷阱
其实,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,不过其中,行为陷阱是最常见的,所以它常常会令人作为判断上的失误,毕竟,壮士断腕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